20年來,從給月球拍照片,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,再到成功帶回月壤,中國已順利完成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戰略目標,為人類月球探索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。
如今,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夢想仍在繼續。隨著中國探月四期工程的實施,全球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和載人登月,將逐漸成為可能。
從繞月到落月
月球探測是國際宇航界深空探測領域的第一站,也是中國航天界深空探測領域的首選。21世紀伊始,中國作出實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,確定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總體規劃。2004年,探月工程正式立項,計劃在2007年實現繞月探測,2013年前后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與巡視探測,2020年前后實現月面采樣返回。
2007年10月24日,中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——嫦娥一號順利升空,邁出了“繞月”的第一步。中國探月工程月球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說,嫦娥一號在軌工作494天,獲取了中國首幅月面圖像和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圖、高程圖、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圖等,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,圓滿完成“繞月”任務。
嫦娥一號掌握了繞月探測技術,初步構建了月球探測的航天工程體系。進入探月二期工程后,中國圍繞“落月”,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。2010年,嫦娥二號獲得國際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圖,此后環繞探測日地拉格朗日L2點,并對700萬公里外的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高精度飛越探測。2013年,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并開展月面巡視勘察,實現中國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,把玉兔號的足跡刻在了月球上。
從采樣返回到探索月背
2020年12月17日,嫦娥五號懷揣取自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,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從月球采樣返回的壯舉。
嫦娥五號完成了中國首個無人月球采樣返回任務,一舉突破月面采樣、月面起飛上升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、跳躍式再入返回等關鍵技術。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,是世界單次采樣量最大的無人月球采樣任務。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探月工程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規劃的完美收官,為中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近年來,圍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,科研人員取得多項研究成果。例如,通過對月球樣品研究,測定年輕的玄武巖形成時間為20.30億年,揭示了月球“晚年”演化歷史;在月球晚期巖漿活動成因方面,推翻了巖漿源區富含放射性元素提供熱源、富含水降低巖石熔點的主流假說;發現了第六種月球新礦物“嫦娥石”等。
目前,中國已開始實施探月四期工程,并把嫦娥四號作為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務。2018年底,嫦娥四號順利升空,并在月球背面的馮·卡門撞擊坑完成了軟著陸,率先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。玉兔二號月球車登陸月球,在月背留下了人類第一道車轍。
探索月球背面有什么意義?專家介紹,月球背面始終背對地球,屏蔽了地球的無線電、閃電和極光等干擾信號,在月球背面獨特的電磁環境條件下,開展低頻射電觀測研究,有望取得行星際激波、日冕物質拋射和空間傳播機理等方面的原創性成果。此外,月球背面與正面的地質特征存在很大差異,探索月背將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。
從建科研站到載人登月
今年上半年,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第二項任務嫦娥六號將實施發射,執行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任務。目前,嫦娥六號正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相關測試,為實施發射作準備。
嫦娥六號任務將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、月背智能采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,實施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,同時開展著陸區科學探測和國際合作。今年上半年,鵲橋二號中繼通信衛星將率先發射,實現月面探測器和地面站之間的通信,為嫦娥四號、嫦娥六號、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等任務提供中繼支持。
迄今為止,人類進行的10次月球采樣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,月球背面整體上相對月球正面更為古老,且存在月球三大地體之一的艾特肯盆地,具有重要科研價值。嫦娥六號任務預選著陸區位于月球背面南極—艾特肯盆地,有望發現并采集不同地域、不同年齡的月球樣品。
在國際合作方面,嫦娥六號任務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、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、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、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項目。同時,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,希望更多國際伙伴加入,共同拓展人類認知疆域,為和平利用太空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。
未來,中國還將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,最終建立月球科研站和實現載人登月。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介紹,嫦娥七號計劃2026年前后實施發射,主要任務是到月球南極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;嫦娥八號擬于2028年前后發射,主要任務是勘查月球上的資源,并對資源的再利用進行實驗。
令人期待的載人登月,中國已于2023年正式立項,相關任務已經啟動,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,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。